写在Cell上线时(二)

在2024年5月28日那天,是我的第一篇Cell文章《Reciprocal conversion between annual and polycarpic perennial flowering behavior in the Brassicaceae》上线,我写了一篇文章,叫做写在Cell上线时,回忆了工作的心路历程。今天是2025年8月19日,我参与的另一个工作 《 A unified cell atlas of vascular plants reveals cell-type foundational genes and accelerates gene discovery 》也发表在Cell上,如果你感兴趣的时候,在2025年11月1日之前都可以通过 https://authors.elsevier.com/c/1ldGh_278y-ENw 免费下载到这篇文章。

在这个文章的立项初期,我是真的很不看好,因为这个跨度太大,很有可能就烂尾了,所以从没有想法要参与这个课题,不过因为跟师弟经常去健身,所以路上,我们也会讨论这个课题的进展,那个时候我的一个最大的想法就是,为啥不先考虑分选下不同的细胞,做个普通转录组分析下?当然后来发现单细胞确实有它的优势,因为你可以接近无偏的获取所有细胞,这样子你就有可能挖掘到你之前想不到的类型。

当然,这个工作实际上是我在2023年7月1日开始博后接手的课题,在这之前,我的师弟,也就是文章共一第一,博士生薛皓晨,已经跟另外一位博后在这上面做了有2年多了。直到有一天,王老师把我跟师弟拉到办公室说,这个博后需要追逐更大远大的理想,在第一轮博后结束后就会出站,让我们交接下,于是乎这个工作就交到了我的手上,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了。

我觉得这个文章能够比较快的,在我接手后的2年内发表,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师弟,他是一个极其努力,做事很有规划不拖延,且还聪明的人。你不怕一个人努力,也不怕一个人聪明,你就怕这个人比你聪明的同时还比你努力。当我听到他在读高中的时候,上厕所还在刷题,就想到我自己高中时的状态,就明白自己上不了北大是有原因的。

在与师弟开展合作后,他立刻就跟我原本的同桌交换了位置,坐在了我的旁边,这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合作效率。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,一方面是我的技术虽然确实可以,但是有些时候会陷入唯技术论,为了学而学,而忘记了学他的目的,师弟就给我了一个目标,相当于有了一个终止条件,另一方面是我这个人“好为人师”,闲的时候就会看看师弟在做什么,然后顺手解决几个问题。 还有一方面是,我们两个人的作息不太一样,有些时候他早上没来的时候,我会顺手把一些他昨晚没跑完的程序给处理完,某种意义上的轮班了。

还要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另外一个师弟,吴泽宇,他也是文章作者之一,他帮忙完善了我们的基于参考转录组的分析流程opTDNTRA,毕竟我的精力有限,不可能面面俱到,所以一些探索性的任务就得麻烦他完成。他也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人,基本上我交给他的工作,他会给我一个完整的README文档,甚至还可能给我一份PPT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我之前拜托他帮我收集数据,在他找到的数据中,有一个数据甚至不在文章的摘要中,必须要下载全文才能拿到数据地址,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收集到的,当然他也忘了(笑)。

文章虽然已经发了,我也确实参与了很多,但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,如果这个文章没有我,换个人是不是也行呢?因此,最多要感谢的应该是我的导师王佳伟研究员,在2017年的时候,让我幸运地加入这个课题组,给我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,能够跟优秀的人合作。后续还得继续努力啊,毕竟还是缺一篇自己一作一的文章。

最后感谢我的前女友兼妻子,慧慧的多年陪伴和对文本的的校对工作。

评论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 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